从豆蔻之年到成人加冕 新川菜走向国际

  同治年间,四川的移民高潮结束,古典川菜与移民烹饪文化相混合,尤其是江浙菜技法大量得以承袭;而明末自美洲输入的辣椒在巴蜀土壤扎根变异,成就了独具风味的辣椒新种,附丽其上,逐渐成为了川菜佐料的典型特质。此后,川菜以“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的形象示人,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品貌引人,同时细分出成都、重庆、自贡、内江、泸州、宜宾、眉山等地区流派分支。川菜由此步入现代川菜时期。

  从酝酿到定型,这一次的川菜革命历经76载血雨腥风。青春期的叛逆、敏学、百纳、图变,在其身上展现无遗。

  现代川菜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辣椒、花椒、胡椒以及鲜姜,以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为主要技法;尤其是 “小炒”之法,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受到各方食客的清嘉。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川菜在全国范围可谓妇孺皆食,回锅肉、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家常美食,成为餐桌之上被点频率极高的菜品。

  199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风劲吹南北。广东货、广东话、粤语歌,成为那个时期的潮流。菜品也不例外。宾馆式的装修,考究的选料,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的味觉,加上凸显高端的燕鲍翅,使得广东馆子一时间成为各地宴请的首选。这股风潮甚至一度刮进了巴蜀,在川菜的地盘上将其击败,迅速占领市场。而彼时的川菜馆一度以简陋的白墙木桌示人,给人以陈旧、落后、低廉的形象,成都本地人竟造出“苍蝇馆子”一词不无鄙夷地描述这种颓势。

  直到1996年,一个叫何农的四川知名文化人,在成都闹市开下一间“巴国布衣”,宣称打响“保卫成都”的饮食战役,川菜在当代的窘境才得以突破。

  巴国布衣主打文化牌,此为公认的饮食最高境界。

  在店堂设计上,巴国布衣从根本上打破了川菜馆简陋黯淡、不登大雅的历史程式;也摒弃了一度流行的宫廷式、宾馆式等外来菜系常见的外在形象。它以川东民俗文化再现立足于成都,后来以四川民俗文化为主走向全国,再到今日强调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消费对象,将文化与餐饮结合并不断创新,视觉形象上以剪纸、蜡染、黄桷树、绵竹年画、川北皮影、牌坊、渔船、码头、石雕、木雕、川剧舞台、戏曲年画、清代牌匾、铜梁龙等四川及中国文化元素为基调,并植入川剧演出、川东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载体。

  在菜品上,它鲜明打出“麻辣旗帜”,最大限度地彰显川菜的独门绝技。新世纪以来,第二代川菜再度风靡天下,以重口味的水煮鱼、毛血旺、辣子鸡为代表的大碗江湖菜品,得到了全国食客的推崇。巴国布衣在深耕麻辣的同时,逐渐推动川菜的“进化”,促进各大菜系的博采众长、相互融通,生成“大川菜”的概念。如今,在巴国布衣的餐厅里,食客们既能品尝到属于川菜的致命麻辣诱惑,又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川菜的这种进化:减油、少芡,更加注重营养搭配,既有自然乡土,又能吃到高端时尚

  在川菜的历史上,巴国布衣的十余载革新路,其成果被称作为“新一代川菜”。这次革命,不仅使川菜菜品更加健康,更具风韵,还使得川菜的整体运营跃升了一个层次。品牌概念、文化概念、服务概念,第一次与川菜相关联。

  刚刚启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由主办方遴选,巴国布衣主理四川美食展馆。在这平台上,巴国布衣将川菜真正意义上推向了全世界。宫保鸡丁等传统川菜,瑶柱扣龙茄等新派川菜,龙抄手等经典小吃,以及川酒“水井坊”、川茶“竹叶青”竞相绽放。

  自誉满全国到步入世博、走向国际,川菜完成了它的成人礼。

了解更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内容,请点击进入《饮食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