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的烹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的西晋文学家左思写的《蜀都赋》中就有"金垒中坐,......"的生动描述;唐代诗人杜甫则以"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诗句予以赞美;南宋诗人陆游也吟诗咏叹:"老子馋堪笑,珍盘忆少成。流匙炒薏饭,......"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川菜自古以来就是脍炙人口的。
通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和发展,川菜成为我国著名菜系之一,与京菜、苏菜、粤菜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菜。川菜又分为"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小河帮"、"资川帮"等若干个帮派。"大河帮"指长江上游的乐山、宜宾、泸州、合江、江津一带;"小河帮"指嘉陵江上游及川北一带;"资川帮"则是以资中为代表的沱江流域各个县份,包括威远、仁寿、井研、富顺(自流井)。
"资川派"的形成至迟要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孝宗时期,当时的资中籍宰相赵雄是个全国闻名的美食家,曾当着孝宗皇帝之面饮过御酒三斗,吃过猪肉五斤,羊肉五斤,蒸馍五十个,乐得宋孝宗大笑不已,戏封他为"饮食菩萨"。他晚年回到家乡主持州政,便将京都的烹饪技艺也带回了家乡。那时的京都在杭州,中国菜的特点是北味偏淡,南味偏甜、川味偏辣、粤味偏腥。赵雄将苏杭风味与巴蜀风味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川、苏合壁的"资州菜",后来普及于内江、资阳、简阳等地,统称"资川帮"。
迄至清末民初,资中的饮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其关键人物是赴过琼林宴的状元骆成骧和寓居资州的清官御厨太监王龛师。在他们的影响下,"资川帮"派生出一种川味与京味(北京)自然融合,南人与北人皆称可口的"京、川流派",其压轴之作为骆状元首创的冬菜咸烧白、夹沙肉、回锅肉、冬菜肉馅、红烧江团等;王龛师也在资中的冬尖、蜜饯、冰糖三大特产上大作文章,推出了冰糖银耳、什锦果羹等一系列宫廷风味的食品,他还巧妙地将桔饼、天冬、佛手、樱桃等各种蜜饯组合成宴席中的冷盘,还用作甜味菜中的辅料,使之风味奇佳,别具一格。他在资中城边的东元山上建了个东元寺,在寺内大办"释菜"(实为素席),以伺候慈禧"老佛爷"的本领用面筋、豆制品、木耳、香菇等制作出"大鱼大肉"、"香肠"、"排骨"、"鸡肝"、"鱼片"、"鸡腿腿"、"猪耳朵"等五十余种全由素食作成的"荤菜"。
更奇的是:这些:"鸡鸭鱼兔"不仅行状相似,味道也很接近,有的还超过荤菜。他还爱用各种花卉制作糕点,如菊花、桂花、月季花、芙蓉花、木金花、栀子花等,用滚开水掸一下,去掉异味,再用麻油调拌,食用时自有一股浓郁的清香。他的稀饭也爱使用花卉,有兰花粥、莲花粥、葵花粥、菊花粥、梅花粥等,这些食品不仅名称高雅,味道也十分清香可口,使得朝山者纷至沓来,连刘湘、刘文辉、赖心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范绍增等各路诸侯都慕其大名,先后来到资中一快朵颐。于是"资川帮"的佳肴更加声名远扬。
在骆、王二人的影响之下,资中的小吃也特别的丰富多彩,并且很有特色,如炒米糖开水、马屁包、五香牛肉干、鸡汤饭、苏锅魁、赵瓜子、谭鸭子、罗水粉、周蒸笼、严汤圆、陈泡粑、驼子水饺、蟹黄包子、担担面等,不下三十种。
想了解更多内容,点击进入《饮食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