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防治“秋燥”,可在饮食上多下工夫,李艳玲提示说,在秋季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凉甘润为主。鲜藕、荸荠、胡萝卜、板栗、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开水、菜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生蒜、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食。另外,胃弱者应多喝粥,如红枣糯米粥、百合粥、莲子粥、芝麻粳米粥、梨粥等。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头发少吹少烫,也有助避免“秋燥”的发生。
李艳玲表示,“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但家庭护理和调养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缠绵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秋季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说,凉爽的秋风虽然将夏天的热气带走,但也把空气中的水分带走了,使得天气十分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秋燥”。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黄经为180度。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故称“秋分”。
了解更多与"健康养生"相关的内容,请点击进入《健康养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