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自古以盛产美酒和荔枝闻名。据早在[晋代]的《华阳国志》中即有记载今宜宾一带秦汉时就盛产荔枝,其荔枝甜郁芬芳多汗可酿酒故当地自古以美酒和荔枝相联系。
唐代大诗人杜甫尝到了春酒和宜宾的特产荔枝,即兴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谪居宜宾期间,专门写有《咏荔枝与荔枝绿》和《荔枝绿颂》等诗篇,称此酒为天下无与伦比的佳酿。陆游晚年怀念宜宾的荔枝和美酒,壮年时曾有于此地“终焉”的深意。
在封建社会时期,朝廷向地方勒索贡品以供皇室享用是惯例。根据正史和方书所记,宜宾从唐开元(713年起)至宋末的500多年间,先后向封建王朝进贡过葛、苎布、荔枝煎和葛纤等物。
唐代,宜宾著名贡品是荔枝煎。当时全国十道、二百八十余州,除岭南道所辖广州亦进贡荔枝煎外,唯一另有荔枝煎进贡的就是戎州,但进贡的荔枝煎绝非鲜荔枝,按理解,进贡的荔枝大多是加热烘干的,加工成蜜饯之类的,这样才会“可以致远”。
唐、宋、元、明、清一些地理志书、荔枝谱记、野史笔记、游记、诗歌等的记载和民间流传各说不一,可谓异彩纷呈。
而仅四川就有三处贡荔的传说,早在[晋代]的《华阳国志》等史籍就记载。《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年间宜宾土贡有荔枝煎,《新唐书·地理志》也载宜宾土贡有荔枝煎,但二书并没有记载四川其它地方曾经进贡荔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为杨贵妃写过三首脍炙人口的“宫庭诗”,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杜甫曾在戎州东楼上吃过绿荔枝,并提笔写下了“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京中旧见君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的诗句。
故南宋学者罗大红《鹤林玉露》记载:“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所产也,故杜子美有意向泸戎摘荔之句,是时闽品绝未有闻,至今则闽品奇妙香味皆可仪视泸戎。”明确指出杜甫在长安看到的荔枝就是自己在四川戎州亲自品尝过的绿荔枝,绝不是福建的产品。
既然唐代只有宜宾与广州进贡荔枝,是否说明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戎所产也”,此谜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揭晓。
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和长江交界处,“三江”河谷地带热量和水资源都很丰富,无霜期长,发展荔枝生产条件优越,是四川荔枝主产区之一。这是荔枝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荔枝喜欢阳光普照,要求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23~26℃为生长最适温度,日平均气温达17℃以上新叶开始伸展,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长。荔枝最大的特点是雌雄花同株异熟。雌蕊象早熟的少女提前怀春,渴盼雄花“迟来的爱”。雌花授粉受精后约70~90天果实成熟,成为娇艳欲滴的红、绿荔枝。
宜宾现已被列入长江中上游水果开发带,四川省在开展荔枝评选活动中,江安、南溪、宜宾县中熟荔枝被评五省优质水果称号。
宜宾县大塔乡的“妃子笑”——绿荔枝就有几千株,其中100年以上的荔枝就有150株。年产特级大红袍、妃子笑等荔枝上万公斤。大塔荔枝还在四川省名优水果评比中,味压群芳,独占鳌头,名列四川省名优水果荔枝的第一位。
宜宾县荔枝开发潜力很大,县境内金沙江、岷江河谷地带就有28万亩土地适宜荔枝生长,其中具有得天独厚自然优势的大塔,辖10个村130个社,幅员面积5万多亩,现已成片开发10多个社约2000多亩,还有100多个社5万余亩可供开发。2006年宜宾县在大塔启动了万亩荔枝林项目。
了解更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内容,请点击进入《饮食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