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在人们吃的药品里,近一半是片剂。它们除了大小、形状、颜色不同外,构造也很不一样。如果服用方法不当,很难发挥最佳疗效。本期,我们邀请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黄绳武教授、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顼志敏教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章阳等权威药学专家,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几种药片有何区别,以及服用时的注意事项。
普通片有刻痕能掰着吃
药片诞生已有170年。最先出现的就是目前常说的普通片,是将药物和或多或少的辅料(又叫赋形剂)混匀、压缩制成片剂。辅料多会用到淀粉、蔗糖、糊精等,它们虽然不能治病,却能通过影响药片溶解、被吸收的速度,从而影响药效。甲硝唑片、维生素B6片等都属于普通片。这类药片生产成本低、质量比较稳定,如果药片上有刻痕,还可以掰开或碾碎服用,方便医生灵活调整用药剂量。
不过,普通片也有缺点,如起效较慢、婴幼儿和吞咽困难者服用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6年,法国爱的发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剂型“口腔崩解片”。制作这种片剂时,先要把药粉制成“微球”,再添加甘露醇、山梨醇等易溶性辅料。患者只要把药片含在嘴里,它在30秒内就能自动崩解成无数个微粒,迅速被吸收。这一剂型适合精神病、老年痴呆症、癫痫和卧床不起的病人,以及老人、孩子服用,日益成为欧美病患的首选制剂。2004年,我国也有了第一个口崩片——治疗哮喘的沙丁胺醇口崩片。
糖衣片 国外基本淘汰
给普通药片包上一层衣膜,统称为包衣片,主要有糖衣片、薄膜包衣、肠溶片等。
传统的包衣片剂多是糖衣片,顾名思义,就是给药片穿件“甜味外套”,以掩盖药的苦味。但由于这种制剂的辅料会使用大量滑石粉,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比重影响较大,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已基本淘汰了这种剂型,取而代之以薄膜包衣片。
薄膜包衣片的“外衣”不再使用较为粗糙的“糖衣”,改用羟丙甲纤维素等高分子材料。与糖衣片相比,它们拥有更多的优点:防潮、避光、隔绝空气,以增加药物稳定性;改善外观,便于识别;坚固耐磨,不易开裂;能抗湿抗热,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药品的有效期等。
肠溶片 必须整片吞
普通药片的吸收过程和食物类似:顺着食道一路下行,从胃到肠。进入胃后,在胃酸的浸泡和胃壁的蠕动下,药片被碾磨、腐蚀,变成粉末后被“消化”。随后,大部分药粉进入肠道,逐渐被吸收。
肠溶片的设计原理,就是要打破上述过程。它给药片穿了一件抗胃酸的“防弹衣”,在胃里不会被消化,只有进入肠道的中性环境,药片彷佛感觉热了,才会主动脱掉“防弹衣”。如此,其中的药物成分才能被碾磨、吸收。研发肠溶衣片的目的有二:
一是保护胃黏膜。比如,阿司匹林伤及胃黏膜会诱发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疼痛等不良反应,而肠溶片可以安全通过胃部,进入肠道。
二是保护遇酸易“受害”的药物。遇胃液会变质的药物,如酶制剂;在肠道发挥作用的,如肠虫清;抗胃酸的拉唑类药物等,都需要制成肠溶片。
肠溶片最怕“外伤”,“防弹衣”若有了割痕,或被切开,就会让胃酸有机可趁。后果要么是失效,要么是增加对胃部的刺激。所以,肠溶衣片必须整片吞服。
想了解更多内容,点击进入《健康知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