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严格来讲,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于“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成速度更快,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小编支招:清洁--如何清除耳屎?  >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有些人在掏耳朵时,嗓子却感到发痒,甚至会引起一阵咳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人的耳道皮肤和咽喉粘膜在神经分布上有一段“亲缘”关系。人体内的第10对脑神经(共有2对脑神经),也就是迷走神经,它包含运动和感觉两种神经纤维,与其他脑神经相比,迷走神经行程最长,分布也广,从运动器官到感觉器官,从颈部到胸腔直至腹腔,因其“远走他乡”“容易迷路”,所以叫迷走神经。它不仅分支管理喉头粘膜传来的感觉,而且还分出小支延伸到外耳道,特别是外耳道后壁的皮肤上有不少它的小分支。当刺激神经“总电缆”里的任何一根分支时,同时就有可能牵动其他部分。有些人掏耳朵时,由于刺激了耳道皮肤内的迷走神经的细小分支,大脑一时错误地认为,迷走神经的其他分支也受到了刺激。这样,使人感觉到似乎喉头也有东西在刺激发痒,于是“假情报”传至大脑便会引起咳嗽,以清除可能闯进来的“异物”或“黏痰”。

  相反,当咽喉粘膜有了毛病的时候,也会影响到耳朵,这就是有些嗓子痛的病人(像患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气管炎等)为什么同时会引起耳朵痒或痛的道理。遇到这种情况,只有等嗓子的毛病痊愈后,耳朵痒痛的感觉自然也就消失了。

上篇文章:《家电使用禁忌
下篇文章:《冬季木地板的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