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指出,虽然近年来国内医院平均住院日有所缩短,但是致力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主要是病人密集的三甲医院或有专业特色的二甲医院,多数中小医院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时为了充分利于床位甚至会出现住院容易出院难的现象。
严女士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去年年初,严女士因子宫肌瘤在某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因为等待检出报告结果和等待手术,待到伤口基本愈合时她已住了15天,想出院却又赶上周末,医院不办理出院手续,她只得熬到周一。原本只需要10天左右的住院时间,严女士却住了17天。严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在住医院这个问题上,患者一方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即使患者已经把病彻底治好了,医院想要“挽留”患者,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由此却给患者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这种损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缩短平均住院日无疑能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每缩短一天,无形中就增加了若干张病床,医院的收治能力就能扩大,医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对于病人而言,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也将相应减少。
不过,平均住院日也不是越短越好。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赵平指出,目前人们在对医院的综合评价中一直将平均住院日作为低优指标(指标值越低越好者),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医疗机构在门诊多加收治病人,同时平均每天的住院医疗费用和手术费用增加,又让一些病人病情稍有好转或术后马上出院。如此一来,一方面造成病人住院时间比较短,治愈率降低;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病人因病情加重或术后并发症重复入院率增加,这就是所谓“超常缩短”现象,而这对病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另外,一些医院仅根据以往工作情况确定平均住院日指标,从而进行奖惩,而不考虑临床实际收治病例的复杂危重程度,单纯追求缩短平均住院日,将诱导科室不收或少收复杂危重病例,临床治疗水平势必受到影响。
在此次举行的“提升医疗服务效能院长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不是也不可能是医院单方面的工作,还涉及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如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可以让社区分担更多慢性病人的康复工作,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科等床位就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加强国民的疾病预防措施,让人们少得病,或在得病初期即得到良好治疗,同样也会缩短平均住院日;另外,卫生监督部门的有力监督同样会大大影响医疗机构。
专家建议,三甲综合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可定为12天,并作为医院考核的关键指标。为进一步缩短医院平均住院日,应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针对肿瘤科床位与老年科床位增加较快,建议医保管理部门修订个人账户支付门诊费用政策,对部分病种如糖尿病、肿瘤疾病的后续治疗等给予报销,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医疗费用开支。
了解更多与"生活小常识"相关的内容,请点击进入《生活小常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