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声音:九里三分沿街叫卖的熟食品(2)

  老幼喜欢的蒸蒸糕。这是用木制成的个体小蒸笼,每块内部斜成六边形,底部是活动板,将粉子倒入笼内,中部放上甜味心子,然后园上盖子,待蒸熟后,活动板一撑,就入盘子里。一锅水一次可蒸上四笼,这是带地方特色的熟食品,只要一进口,就感觉到又香又甜又热又软,成为老人和孩子最爱吃的食品了。

  别有风味的椒盐烤粽。这种食品常常是冬天出售,包粽子时在糯米里加红豆花椒,成为椒盐味。煮熟晾冷,出卖时在碳火上翻烤,表面成黄色,却又无焦味,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种粽子孩子爱吃,大人也爱吃。

  那时的成都,绝大多数的市民,都有在家吃早饭的习惯,因为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的不多,一般在家做手工活,作家务劳动,抚育孩子,所以早饭后卖熟食品的小贩就挑着担子上街了。在白天的时间里常有:

  又麻又辣的四川凉粉。用饭米、豌豆粉、荞麦为原料,作成米凉粉,川北凉粉,荞凉粉。米凉粉切成条;豌豆凉粉,用铜皮做成璇子,璇成长园条,称为璇子凉粉;荞凉粉切成短条厚片。凉粉全凭使用的调味品了,要用有筯带籽的干红辣椒面,兑成红油,其味又辣又香;用太和豆豉捣细,和上酱油,加之花椒面、红酱油、蒜泥、味素,调料一放,凉粉进口其味无穷。尤其深受青年妇女的喜欢,凉粉不但麻辣可口,而且豌豆凉粉还要加酸醋,更受妇女们的青睐,往往凉粉吃完,嘴唇犹如抹上一圈口红。一到秋末,便有切成小方块,温在锅里的煮凉粉,吃时还要撒点芜荽节,用来调节味道。

  天气渐热,就有提兜卖凉面的了。凉面的调料自然是四川的麻辣味,外加芝麻油,吃在嘴里非常利落,满口的麻辣可以延至胃里,这也是青年妇女喜欢吃的路边食品。

  有一种很别致的食品叫蛋烘糕。它入口时其味香酥,很适合老年人幼年人的口味。它是用面粉调上鸡蛋,白糖配合成原料,用带手把的铁模,在模内抹上清油,将原料舀上,火上一烘,撒上白芝麻,合成半园形取出,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糕称蛋烘糕。卖者挑着担子随意叫卖。卖主现做现卖,买主现买现吃。

  热天一到,糖豆花担子就挑上街了。这种不能饱肚,只能解渴的豆花,因为价钱便宜,很受行人的青睐。豆花担子的外表看来很讲究,是圆形高桶,外面涂上红色土漆,后桶内放着瓦缸,成双层起着保温作用。将磨好的豆浆,配上适量的石膏,用鲜开水冲上,成为颜色白嫩,进口便滑入喉咙的食品。前桶上面放着蒸化的红糖和碗、调羹。还要带上净水,以便随时洗涤用具。

  除了这些,我所见到的还有:大头菜夹锅魁,将大头菜切成细丝,拌上调料,夹入专制的小型白面锅魁,吃起来不但可口,而且可以填肚;用镔铁制的小型蒸笼,使之保温的白糕;装在瓦缸内使之保持酥脆,掛在胸前出售的司胖子花生米;用篾兜提着叫卖的盐道街花生糖。

  在沿街叫卖声中,还有带有赌博性质的。它就是:

  掷骰子定输赢的大麻花。这种小贩提着木箱,摆上一排排大小不等的麻花,一到茶铺或者阶沿上,只要有买主,将碗放在桌上,取出四个骰子,双方先讲定,多少钱一手,赢的是哪一类的麻花,四个骰子掷下来输赢各一半。如果买主赢了,还可以小拼大,有许多人心不足的,几拼之后,眼见大麻花成为泡影。实际上,这种赌博性质的买卖,只有卖主赚钱的。一根一根的麻花成为摆设,取下来又放上去,不知要经过多少次,那还能进口吗?同样性质的就是掷白糖娃娃,就不再说了。

  我还记得,在卖五香豆腐干的担子上,也摆个碗,装的是同样大小的干胡豆,一边削点皮,点成红色,以红色一面为赢。这也是带赌博性质的小生意,有些少年想碰运气,喜欢拿钱去掷这样的胡豆。

  诸如此类的小贩,穿梭于行人不多的背街小巷,有的凭声音喊叫,招来买主。在叫声中,有的字音拖得很长;白糕,热白糕------;香油-----卤兔(儿)-----;麻辣豆腐干(儿)-----等。有的敲着固定的响器;卖糖豆花的将调羹放在空碗里使之碰得响;卖马蹄糕的敲竹绑,所以又称为绑绑糕;有的又敲着小锣;有的又摇着铜铃子;唯有卖白麻糖的,使的用钢板做成,下面是刀,用小铁锤敲着钉钉铛铛的声音,它既是响器又是敲打麻糖的工具,人们又称之为钉钉糖。他们真成了语言异声,响器异音了。

  “九里三分”是一个偌大的消费城市,沿街叫卖的熟食品的种类自然很多,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如今仅把自己所见所尝的写出来,难免孤陋寡闻,请读者鉴谅。

  了解更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