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张坤,他家的包子特别味长,每天争口尝名品的食客络绎不绝,排成长龙,一过上午10时,就买不到包子了。因此人们就给这种包子加上“时辰”两字,尔后约定俗成,流传至今。所需原料主要是;上白面粉,新鲜猪板油,赤水大葱及秘制调料面等,经制油馅、和面、拌馅、包制、笼蒸五道工序制成。其特点为面细皮白“僧帽”状,油渗包底呈金黄,馥郁鲜爽,油而不腻,香味悠长。

  渭南的时辰包子是用上等白面、猪板油、赤水大葱、菜油炒面、八味调料做的。它看起来雪白发亮、玲珑小巧、底色金黄,形状就象一顶和尚帽子,吃起来肥而不腻,口味浓香。但是你可知道它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儿?

  清朝时,离渭南城三十里的一个村庄里,住着一家人。这家人只有老母、儿子、媳妇三口。母亲年已七十,是她在老伴死后、茹苦含辛,一把屎、一把尿将儿子抓养成人的。儿子柳春发很孝顺,媳妇李香兰也很贤德。

  有一年秋天,老母病倒在床,小俩口白天黑夜尽心服侍。儿子端去红苕稀饭,老母不想吃,媳妇又端去荷包鸡蛋,老母还是不想吃。

  媳妇伺老母想吃什么?老母回答说想吃城里的包子。春发说:“好,明天我就去买。第二天春发吃过早饭就起身赶路,准知走到包子铺门前已经午时,店门早就关了。

  第三天,天才麻麻亮,春发就起身赶路,准知走到包子铺前,最后一笼又刚刚卖完。

  第四天,鸡叫头遍,春发就起身赶路,他一路连走带跑,直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一次功夫不负孝心人,走到正当辰时,包子刚刚下笼。他连忙买了十个。得到包子后,他心里高兴,就买了一张红纸,借店家的笔墨写了一首小诗贴在包子铺门口。这诗是:

  城里包子香又香,
  想买包子敬老娘。
  午时已时都错过,
  正当辰时才赶上。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家的包子称为“时辰包子”。

  现在渭南东大街开了一家国营渭南时辰包子馆,保持了这一小吃的传统风味。你若有兴趣,可以去品尝品尝。

  想了解更多内容,点击进入《各地小吃》频道

相关知识 |   时辰包子的做法 时辰包子
上篇文章:《西乡牛肉干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