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缺乏竞争力原因分析

  整个市场缺乏本土的领导性品牌。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经验主义

  (1)“经验主义”:众多药妆企业大都一以贯之地延用着医药保健品的操作手法,靠着平面文案 专题片广告 终端包装 终端促销为着力点贯穿整个业务主线。

  急于求成

  (2)“急于求成”:面对薇姿的迅速崛起形成的竞争壁垒,部分药妆厂家不愿领衔充当市场教育的先驱,也拿不出足够资源进行持续的消费者教育进行品牌建设;另一方面一些本土品牌对待通路渠道的“模棱两可”也是问题。外资品牌突出药妆竭尽所能,“只在药房销售”的招牌给消费者营造了“专业、专家”的固有形象。而本土药妆企业还没有在药店取得成功,就大面积在商超铺货。这给药妆专业特色的品牌认知带来严重损害。比如“可采”,它曾是国内第一个“功效性贴膜”品牌,细分市场做得十分扎实。但自从“可采”选择了超市等其他销售渠道,不仅没有带来销量的大幅提升,反而由于资源分散影响了销量,导致药妆已不似药妆。

(3)“先天不足”: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者越来越专业与精明,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投诉的增加,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新闻媒体的不断曝光,而相对应的厂家市场意识、服务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和提升,当面对消费环境疲软,市场竞争加剧,却无技可施,市场在不断持续透支、消耗。未来药妆市场的竞争必定是基于“品牌 品质”的竞争。那种简单宣称“含天然药物成分”大打功能概念营销手法吸引消费者的美好时光已成明日黄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以真正卓越的产品品质获得消费者的追捧。

  生不逢时

  (4)“生不逢时”:一方面是消费习惯没有形成,另一方面是药店经营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消费者仍没有走进药房购买化妆品的习惯。调查表明,2007年药店渠道仅占消费者购买渠道的3.5%。由于药妆产品一般锁定的是年轻的知识白领消费群体,且以女性消费群体为主。所以,除了线上广告传播途径之外,如何多层次、多途径地展开教育消费和市场引导工作,将科学专业护肤和安全养护的理念融入到目标顾客的生活中,送达每个潜在顾客的内心中,就成为了未来将要面对的技术性问题。

了解更多与"护肤"相关的内容,请点击进入《护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