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寒是“阴尽阳生”,过了大寒,人们体内的阳气和身心状态,也随着节气的变换加以调整,阳气开始萌发与生长。那么大寒时节,大家在生活起居、饮食健康等方面应该如何调养呢?本期《健康周刊》邀请省人民医院杏苑国医诊治中心主任李学麟教授、福州市一医院健康管理师陈辉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不仅要防寒,还要防风
大寒时节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大寒时节,除了防寒之外,还须防风。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因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冬季若不能注意保暖避寒,容易导致人体人抵抗力下降,心、肺、胃等脏器的功能紊乱,容易引起气管炎、胃病、冠心病的复发,使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发生或加重。尤其是老年人,在传染病流行时,不但感染率高,而且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也较高,所以老年人更需避寒保暖。
太阳出来后,再去晨练
大寒时节的运动可进行慢跑、太极拳、打篮球等,但均应注意适宜、适度。
由于天气寒冷,冬季老人户外活动少,但还是要坚持锻炼,而锻炼应该以室内为主。冬季如外出晨练则不能过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再进行,因为晨练对气象环境的要求,可概括为八个字“避开烟雾,亲近阳光”。尤其是冬季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太阳尚未升起,气温寒凉,外出锻炼,不利于阳气的“养藏”,反而易受“风邪”侵害,损伤内脏,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
忌吃黏腻生冷食物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大寒时节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平阳”的原则,食用一些滋阴潜阳且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狗肉、鹅肉、鸭肉、核桃、栗子、白薯、萝卜、藕、木耳、胡椒、菠菜、油菜、绿豆芽等。冬季应切忌黏腻、生冷食物,因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受损。大寒节气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宜热食,味道可适当浓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
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进补应因人而异
冬季饮食保健也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进补重点有所不同。如白领办公族长期超负荷脑力劳动,应该在积极进行调整的同时,多加些补养精血之品,如灵芝、人工栽培的虫草等,但不宜乱用阿胶、雪蛤之类血肉有情之品。
以下几种人群适合冬季进补;易患冬病者;阳气虚者;防春夏病者。但食用药膳不应盲目,如有内热者就不能随意进补;胆固醇高者不能进食油腻的药膳;糖尿病患者不能选择含糖多的药膳,如八宝饭等。人们食用药膳主要应选择平补、清补,不要盲目选择丰厚的药膳。选择药膳的人的年龄也不宜太小。
由于不少现代人长期处于压力过度、冰凉不忌、嗜食辛辣等饮食起居不正常的状态下,因此体质也越来越错综复杂,单一化的体质几乎不可见,体质还有寒热虚实交杂、寒热虚实真假的可能。要更好地在冬季调养好身体,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定自己的体质属性,再采取合适的饮食调养为宜。